薄板精冲件沉孔问题的分析及解决
2020-06-15

文/刘骞·普思信(杭州)机械部件有限公司

沉头孔的加工方法一般为钻孔加工和沉孔加工。精冲沉孔工艺是利用成形凸模在料带表面压出与之相似的凹陷形状,从而获得沉孔的加工方法,原理与普冲类似,只不过在精冲模具上工况更加复杂。本文将结合圆锥形沉孔在精冲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产品介绍

Plate latch 齿板是用在乘用车电动座椅上进行前后滑动的结构件。产品上的圆锥形沉孔用于产品的定位以及安装。产品示意图如图1 所示,圆锥孔尺寸如图2 所示。

尺寸及精度分析

⑴原材料厚度2.4mm,沉孔直径尺寸φ3.55mm ≥0.6 倍的料厚,可以精冲。


图1 产品示意图

⑵沉孔精度±0.05mm,接近精冲的经济能力极限(±0.03mm),精度可以保证。

⑶根据VDI-3345 技术规程,按照料厚2.4mm 对标φ3.55mm 的精度为IT7(公差为10μm)刚好可以满足图纸要求,但是此孔处实际材料厚度为1mm,会增加制造难度。

初步工艺确定

鉴于此孔是用于安装和定位的产品基准孔,并有检验球高度的要求,沉头深度较深,因此工艺路线初定为:预冲孔→成形锥形→精切底孔,如图3 所示。


图2 圆锥孔尺寸


图3 工艺路线

第一步的冲切方向从上往下,第二、三步冲切方向从下往上。第一步和第三步的冲切废料分别从模具下方和上方出模。精冲机是上机台固定,下机台浮动式,与普冲刚好倒过来。

模具结构

此产品的模具是浮动凹模式级进模具,开模状态下凹模组件由下模油缸及顶杆的作用浮起,模具闭合时,在上模压边力的推动下,凹模板与垫板闭合,同时成形冲头完成成形工作。在成形的整个过程里,带料始终处于上下模板的夹紧之中。同时,浮动式凹模结构可以将成形冲头在开模时隐藏到模板中,起到保护作用。模具开模状态及闭合状态如图4 和图5 所示。

成形工艺及模具结构分析

根据《简明精冲手册》以及《精冲工艺图解》,沉头深度小于40%料厚的时候才可以采用这种成形方式,然而这个产品的沉头深度已经达到了80%料厚,材料的局部流动剧烈,增加了成形的难度。另外,采用这个工艺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认预冲孔过程的冲头直径。

预冲孔冲头直径大了,冲切的材料过多,无法预留出足够用于成形的材料。成形高度可以满足,但是最后的精切会切不到材料,底孔直径φ3.55mm 无法保证尺寸及精度。


图4 模具开模状态


图5 模具闭合状态

预冲孔冲头直径小了,会导致成形时材料积压,成形时受到更多的对抗力,无法保证成形深度。

首先通过最终的产品处沉孔形状,计算出沉孔处的体积V1,然后预留出精切时的材料体积V2,即得到第二步成形后的体积为V3,然后按照5%左右的体积损失经验,计算出第一步预冲孔后的体积V4。

即V4×95%=V3 =V1+V2

最终估算出预冲孔的直径为φ3.6mm,虽然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推算出预冲孔的直径,但是在实际的精冲成形过程中,料带会往外扩展,无法得到精确的计算值,需要找到另一种更加可靠的方法进行确认和比较。

模拟仿真

目前CAE 技术在普冲、锻造和注塑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例如有Dynaform、Deform、Moldflow 等优秀的仿真软件。精冲是材料在三向压应力状态下发生的塑性变形过程,因此并没有专业的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所以CAE 分析软件在精冲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据了解,国内的很多精冲厂家甚至还处于2D 建模状态,开模效率和试制成功率较低,生产成本和周期较长。

建立仿真3D 造型

仿真模型如图6 所示,第一步的预冲孔冲头直径采用计算所得的φ3.6mm,产品形状呈轴对称,因此采取建立1/4 模型的方式,用以减轻计算机的运算负担。料带的网格数量为20 万,并在沉孔处增加了更多的网格细分处理。

仿真环境设置

网格划分后,需要对网格材料属性进行定义,断裂值,体积补偿,还需要定义物件之间的接触,运动,压力等其他细节。根据类似产品的实际生产经验和计算,每一步都设置了合理的压力状态,这里不在赘述。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就是第一步建立料带模型,第二、三步分别在上一步完成模拟后的料带网格基础上再进行模拟。

仿真结果

模拟的前100 步为预冲孔,这里主要观察第二步成形过程,材料流动如图7 所示。


图6 产品仿真模型


图7 第二步成形过程


图8 第三步精切时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成形过程中,预冲孔附近的材料向外和向下不断扩展,但成形冲头接近成形完成时,才将向下扩展的材料一并向内收缩,完成成形过程。整个成形过程材料流动和压力状态均正常,预切冲头的直径合理。

第三步精切时的状态如图8 所示,圆环形的精切废料饱满,不会从废料通道中掉落在模面上,预切冲头的直径合理。

其他方面的仿真结果


图9 凹模刃口的倒角形式


图10 凹模刃口的齿圈形式

为了减少产品拐角处的塌角,提高精冲切断面质量,分别对凹模刃口的倒角形式(图9)和齿圈的形式(图10)也进行了分类模拟。调整了凹模刃口处R角,齿圈的形状等,分五组进行模拟测试。仿真模拟后的对比结果如图11 所示。

经过观察,方案三的组合可以得到更小的塌角高度和更高的切断面质量,因此模具刃口设计可以参考此组数据。

最后需要再做一次模拟,将之前所做的模拟试验的最佳数据运用到模型中。模拟结果与之后实际生产的产品对比如图12 所示。

模拟的塌角高度值与实际测量报告的塌角高度值对比如图13 所示。

结论

仿真软件提高了模具设计效率,优化了设计上的细节,减少了改模次数,节约了成本,且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塌角和断裂带方面较为接近,可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试生产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

这套模具在试生产过程中,除了塌角的高度尺寸,A、B 两腔产品质量报告全部合格(塌角高度值事先得到了客户的放宽批准),试生产了50 件产品,试生产过程稳定。

但是当这套模具开始批量生产的时候,产品的沉头孔尺寸出现了问题。测量球的高度值超差,沉头孔的直径φ3.55mm 会出现直径偏大现象,且A、B 两腔随机出现,在生产时跟踪生产线用通止规进行全检,在100 产品个之中会出现2 ~5 个不良品。


图11 仿真模拟后的对比结果


图12 模拟结果(上)与实际产品(下)对比


图13 模拟的塌角高度值与实际测量高度值对比

质量问题的分析及解决

根据产生质量问题的现象,综合分析认为:是某种不稳定因素导致了第二步成形的沉头孔不到位,材料向内填充不饱满,导致最后第三步的精切冲头切不到材料,因此直径才会偏大。

那么不稳定因素是什么,如何去解决?

⑴怀疑精冲机台不稳定,我们微调了压力参数,并尝试换了机台进行生产,问题依然存在。

⑵我们拆开模具,进行了检查,发现有个别废料在废料通道内排出不畅,由于凹模板的浮动,废料会压在废料通道槽和引导块之间,如图14 所示。


图14 废料会压在废料通道槽和引导块之间

毫无疑问,当凹模板被废料抬起时,成形冲头的伸出长度减少,这会导致成形不饱满。我们以为找到了问题点,但是在加大了废料槽之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⑶上模也存在小废料通道,我们同样改善了上模废料系统,避免上模废料排出不畅,从而导致废料弹回至模面使中模板与凹模不能有效夹紧,但改善后质量问题依然存在。

⑷因为始终找不到关键点,我们怀疑是否因为成形冲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疲劳,或者自身强度不足,导致在成形时压缩变形严重,从而导致成形不饱满。但是在更换了钨钢冲头后,再加上之前做过的改善,产品的孔径质量有提升,但是依然会有孔径偏大的情况发生。收集的第三步冲裁的环形废料如图15 所示,月牙形废料表示成形不饱满。

⑸我们在第二步成形冲头上面的背板上增加了一个高0.5mm 圆台形的凸起,目的是让材料更早更快速的收缩,从而使成形饱满,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孔径偏大的问题未得到根治。


图15 收集的第三步冲裁的环形废料

⑹在开会头脑风暴分析问题的时候,经验丰富的模具部组模师傅提到了精冲油的问题,由于在正式生产的时候料带上附有精冲油,精冲油由于粘性作用,会填充到预冲孔里面,而且精冲油多了会滴落到模具表面,过多的油会流入到了成形冲头周围。当模具开始工作成形时,会形成密闭的高压油腔,导致成形冲头无法压入到料带中,如图16 所示。


图16 密闭的高压油腔导致成形冲头无法压入到料带中

在成形冲头上面的背板上开直径φ1.0mm 的通孔后,生产过程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沉头孔偏大的质量问题。因为试生产的时候,并不会引入精冲油,所以也就不会发生这种问题。

结束语

精冲技术,是在普通冲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高精、高效的工艺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电子、计算机、仪器仪表、军工等领域。精冲产品冲裁面光洁,塌角和翘曲小,质量要求颇高,精冲模具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

在探索更高质量精冲产品的道路上,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凭借丰富的知识积累,优秀的设计技能,高效的工作方法,本着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原则,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响生产的轻微变化,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更优异的服务和更具竞争力的效益。

作者简介

刘骞,模具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冲压模具研发、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