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多楔带轮成形工艺研究
2020-03-15

文/曹进,周敏·南通福乐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解贵华,薛克敏·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带轮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动零件, 广泛应用于汽车、农机、水泵以及机床等机械设备传动中。带轮传统加工方法是采用铸、锻毛坯经切削加工而成,特点是浪费材料、生产效率低,产品具有精度低、笨重、转动惯量大等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锻压及旋压技术以其节能节材、生产效率高、产品性能好、合格率高等优点,逐步推广应用到带轮的实际生产中。

带有凸台的多楔带轮的成形采取锻压与旋压相结合的成形工艺,而关于影响复杂结构多楔带轮成形质量的工艺参数,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可以参考,故零件生产多结合有限元模拟和试验分析得到较为合适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优化。根据材料的拉伸系数计算拉伸道次,结合冲压与锻造技术并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DEFORM-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为锻压成形多楔带轮的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零件结构分析

带有凸台的多楔带轮结构如图1、图2所示,在旋压成形多楔齿之前需经过锻压成形内筒及凸台,其中凸台的成形难度较大。多楔带轮材料为DD13钢,基本力学性能如下:屈服强度为325MPa,密度为7.851g/cm3,弹性模量为205GPa,泊松比为0.29。


图1 多楔带轮结构图


图2 多楔带轮三维示意图

锻压成形工艺分析

根据体积不变原理,利用Pro/Engineer对多楔带轮体积进行计算,同时考虑预留加工余量,确定选用厚度为3mm,直径为206mm的板坯进行制坯。根据零件结构特点制定其锻压成形工艺路线:多道次拉深成形内筒→冷锻内筒→成形凸台→成形外圆弧。

内筒的多道次拉深成形工艺参数可查询冲压手册,为尽可能降低板坯减薄程度,设计三道次拉深成形内筒。通过查阅带凸缘拉深系数表并且结合生产实际,设计第一次拉深系数m1=0.52。由拉深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m为拉深系数,d为筒壁直径(mm),D为毛坯直径(mm)。计算得首次拉深直径为d1=107mm。后两道次拉深系数通过查询冲压手册并结合实际取m2=0.75,m3=0.77。故拉深直径分别为d2=80mm,d3=61.3mm。凹模圆角半径的计算公式如公式2所示:


其中,t 为坯料厚度(mm),D 为毛坯直径(mm),d为第一次拉深后筒壁直径(mm)。计算出第1次拉深中凹模圆角半径r1为14mm。由此可确定出后续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为:r2=10mm,r3=7mm。由于内筒的成形属于变薄拉深,在经过三道次的拉深成形之后需经过冷镦工步对内筒筒壁增厚,故前三道次的拉深高度需大于零件内筒的图纸尺寸,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前三道次拉深高度为h=24mm。

有限元模型建立

利用Pro/Engineer建立工件和各道次模具的三维模型,基于Deform-3D软件对多道次成形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采用“SI”公制单位,实际生产中材料为DD13,模拟选择材料库中与之相近的AISI-1008,坯料设置为塑性体,模具为刚性体,网格数量划分为150000个,并运用局部网格细化技术对坯料中间部分进行网格细化分。根据生产实际将摩擦因数设置为0.12,冲压速度为10mm/s,温度为20℃。图3所示为第一道次模具结构。

模拟结果分析


图3 第1道次拉深成形模具图


图4 第一至第三道次等效应变分布图

第一道次至第三道次有限元模拟的等效应变分布如图4所示。由图4(a)可见应变值较大处出现在内筒上下圆角处,即内筒上下圆角处变形程度较大。由于第二道次和第三道次的拉深高度不再变化,只在筒径上发生变化,故内筒的上侧圆角处应力较为集中,如图4(b)和图4(c)所示。第三道次筒径缩小到61.3mm,已近似于零件内筒直径61mm,此时内筒圆角及筒壁处壁厚发生了减薄。有限元模拟过程中未出现刮料、折叠缺陷,成形质量较好。

第四道次冷镦成形内筒。由于前三道次的拉深使内筒筒壁及圆角处有所减薄,所以冷镦内筒的目的是增厚内筒筒壁及内筒上侧圆角以保证后续零件的成形质量。冷镦工艺是一种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具有制品的机械性能好、生产率高和材料利用率高,特别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等优点。由图5等效应变分布图可知,坯料内筒上圆角处应变值较大,因上圆角处圆角半径较大,在上模下压时坯料上圆角处与下模发生刮蹭,故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从成形结果上看内筒筒壁及上侧圆角处金属充填饱满,满足后续加工要求。锻压成形过程中最大载荷出现在该道次,第四道次载荷图如图6所示,最大载荷为184吨。


图5 第四道次等效应变分布图


图6 第四道次载荷图

第五道次冲压预成形凸台以及轮辐与内筒相接的圆角,第六道次通过局部加载凸台处的上模具将凸台锻造至零件要求壁厚。通过锻造工艺使凸台处近净成形,减少机加工量;同时使金属材料向四周圆角处流动充填,提高产品表面光洁度和产品精度;并且可以改变金属组织,提高金属性能。第五道次至第六道次等效应变分布图如图7所示。成形过程中没有出现刮料、折叠等缺陷,但是从图7(b)可见凸台圆角处未充填饱满,这是由于凸台高度较高,冲压过程中减薄较严重引起的。


图7 第五道次至第六道次等效应变分布图

工艺优化

为解决成形方案中凸台圆角处充填不饱满的问题,考虑在成形凸台之前增加一道次,在内筒与轮辐之间作圆弧过渡,使坯料在凸台处聚料,后两道次按照成形方案的模具进行模拟。增加在凸台处聚料的道次及成形凸台最后一道次的应变分布图如图8、图9所示。从成形结果看,凸台圆角处充填饱满,并且没有缺陷产生,成形效果较好,故该成形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凸台处减薄严重的问题。对比各道次等效应变值可以发现,随着道次的增加,材料内累积的应变值越来越大。


图8 增加道次的等效应变图


图9 凸台成形等效应变图

最后一道次冲压成形外圆弧,该道次是为后续旋压成形轮缘及多楔齿做准备,等效应变图如图10所示。可见内筒上圆角和凸台处的应变值较大。最终成形结果图如图11所示,成形效果良好。经过测量各处壁厚均达到后续加工要求。

试验验证

根据模拟分析结果,利用YQK-200型液压机进行试验,得到了合格的样件,多楔带轮锻压试件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凸台部分成形质量较好,试件表面光洁度较高,未出现刮料、叠料等现象,经测量试件各关键部位处壁厚均达到后续加工要求。通过试验验证了该锻压工艺的正确性,可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结论


图10 终成形等效应变分布图


图11 最终模拟结果图


图12 多楔带轮锻压试件

通过对双凸台多楔带轮锻压工艺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将冲压工艺和锻造工艺相结合,采用有限元软件Deform-3D对其成形工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其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并进行了工艺试验验证,结论如下。

⑴双凸台多楔带轮结构较复杂,为控制内筒的减薄程度,内筒需采用多道次拉深成形,结合材料的拉深系数计算拉深道次,并计算各道次拉深的工艺参数。成形过程中应变主要集中在内筒上下圆角处,有轻微的减薄,后续通过冷镦工艺对筒壁及圆角处进行了有效增厚。

⑵凸台的成形需结合冲压技术和锻造技术,控制金属流动方向和速度,保证其成形质量。并通过工艺优化解决了凸台处壁厚减薄严重的问题。

⑶结合有限元模拟结果,通过试验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得到了符合要求的锻压件。


作者简介

曹进,总经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研发汽车曲轴多楔带轮等工作,曾主持完成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汽车多楔轮轮毂“轻-精-净”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拥有2项技术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