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车间库存优化研讨
2019-07-15

文/吴明华,张秀花,孙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中国乘用车市场未来总体增速放缓将会是常态,而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物资储备,优化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将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为使冲压生产更具备精益性,本文详细研讨了影响库存优化的要素,并以某冲压车间库存优化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了经济批量的概念和库存优化的解决方案。

库存的作用在于防止生产中断,改善服务质量,防止短缺。库存也带有一定弊端,占用大量资金,产生一定的库存成本,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企业对于库存管理,有不同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持有库存。一般而言,在库存上有更大的投入可以带来更高水平的客户服务。长期以来,库存作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物资保障服务环节,在企业的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持有一定的库存,有助于保证生产正常、连续、稳定进行,也有助于保质、保量地满足客户需求。维护企业声誉,巩固市场的占有率。

二是库存控制保持合理库存。库存管理的目的是保持合适的库存量,既不能过度积压也不能短缺。但让企业管理者困惑的是,库存控制的标准是什么?库存控制到什么量才能达到要求?如何配置库存是合理的?这些都是库存管理的风险计划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是以日本丰田为代表的企业提出的“零库存”的精益生产观,即准时生产方式(JIT)。他们认为,库存即是浪费,零库存是其中一项高效库存管理的改进措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冲压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

冲压生产属于成批轮番生产组织方式,即对两种以上的多品种零件,按其需求量,将其分为若干批或者汇集成批,依靠换产安排(更换模具辅具和操作工艺程序)进行生产。成批轮番生产存在以下难点:在制品库存过高、生产周期长、生产控制(调度)困难;经常性的过量生产与短缺共存。因此,成批轮番生产在推行准时制生产方面,比流水线生产要困难得多。

另外,冲压车间的生产计划编制十分繁琐,计划不仅要确定冲压车间全月应该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即车间月生产计划),而且要在每条生产线上安排各种零件的上线顺序,规定它们的投入、产出时间及投入批量等等。为此,计划人员必须计算每条生产线的负荷及班次,每一种零件的生产周期和生产间隔期,而这些变量又受制于生产现场各要素的变化,例如:设备开动率、模具状态、器具数量、板料供应情况等,即使是再有经验的计划员,在生产中也需要被迫修改或调整生产计划,生产处于被动状态,而不是受控状态。


图1 库存优化方法

冲压生产库存优化影响要素

冲压生产库存深度由批量库存深度和安全库存深度组成,对于批量库存深度,从效率角度出发,整线节拍和开动率越高越好,为了在库存和效率间实现平衡,优化外部换模时间成为最佳手段。同时需注意批量库存深度对模具质改和检修周期的影响必须可控。

通过建立风险应对机制,车型一月度平均库存下降了30%,车型二月度平均库存下降了21%,主要从六方面采取风险应对措施:⑴生产、模修、维修成立应急小组。⑵模具/设备停台,工程师第一时间到场解决停台问题。⑶模具/设备停台超过2~4小时,启动应急转线生产。⑷成品库每两小时通报库存情况(包含焊装现场、中转站、库房所有制件)。⑸提前准备模具数据及端拾器,提前转线试验,确认备用线生产具备条件。⑹线下检修季度计划优化,分批次检修。

如图1所示,冲压库存优化是一个逐步优化批次产量,保障生产稳定后,再逐步降低安全库存的过程。同时,由于焊装日产波动等因素引起生产计划波动,需考虑相关的缓存。

经济批量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产品的交货期越来越短,汽车冲压车间的生产计划来源于焊装的需求,以优先满足焊装的生产为前提,根据冲压零件的特点、生产环境、加工工艺,在总体计划上是面向库存同时考虑到订单需求制定生产计划,需在执行上考虑客户的(焊装)准确需求。

经济批量的确定,应是对多个因素权衡的结果,在完成全年产量的前提下,考虑到制造过程费用和库存费用问题,整个制造系统的设备能力负荷问题,生产过程中的物流等。经济批量(EOQ)的推导,如图2所示。


图2 经济批量EOQ

假设某周期的总费用为TC,每批工装调整费为S,每个零件的保管费为C,批量为Q,零件需求量为D,则:平均库存水平=Q/2,保管费=CQ/2,工装调整费=SD/Q。TC(Q)=S×D/Q+C×Q/2,EOQ2=2DS/C。

库存优化试验

以全年平均开动率达92%的某基地冲压线为例,开展库存优化试验,试验目标由2.5+1天库存优化到2+0.5天库存。该生产线共生产两种车型冲压自制件,车型一日产1050辆份和车型二日产1300辆份。

该冲压线共有7套车型一模具,5套车型二模具。在开展低库存优化前,该冲压线做了备用线管理,主要工作为制作转线备用端拾器;备用线测试,建立生产数据,以保障后续紧急转线时,能够控制在3.5小时内完成,见表1。

表1 试验车型零件品种


库存优化试验过程中需要识别五方面的风险:⑴设备/模具停机不可控;⑵库存不准确,导致排产数量不准确;⑶建立储备库存和调试需求,影响单批次产量;⑷模具备用线条件不具备,转线时间过长;⑸模具线下维护时间不够。

进行了连续的库存优化试验,对月度平均库存进行了监控,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车型一月库存对比


图4 车型二月库存对比

(4)工程的具体施工质量并未达到相应的要求标准,在进行对软土地基进行填筑时,针对填筑作业过程中采用的材料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存在劣质材料,同时,对于填筑厚度,也没有严格的依据相应的规范进行,这都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监控0.5天安全库存对生产造成的风险,定义0.5天安全库存对应车型一和车型二零件生产前库存的上下限,车型一生产前库存下限定义为400件,上限定义为600件;车型二生产前库存下限定义为400件,上限定义为800件。试验过程中共计生产1402次,其中超下限106次,超上限85次,如图5所示。


图5 安全库存状态监控

对库存超上限的情况,会造成器具占用,需要在开卷排产时与批次产量结合起来,并且加强生产过程中库存的盘点监控,关注PPA的变化。对库存超下限的情况,会造成焊装供件风险,其中由于设备/模具停台造成生产计划延后占比达到了75%,有6次制件库存低于100件,2次启动紧急转线,需进一步加强停台控制,保障生产平顺性。

通过库存优化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如图6和图7所示。但由于焊装日产波动,生产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可控风险,一方面可通过稳定PPA计划,如出现波动,为冲压生产预留出提前量来解决,另一方面,如波动成为常态,可通过增加应对波动的缓存来解决。

结束语


图6 车型一库存降低情况


图7 车型二库存降低情况

自冲压车间库存优化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有效控制停台,提升综合开动率,建立针对突发停台的应急反应机制,保障物流周转的及时性和顺畅性等措施,保障了降库存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也暴露了以前高库存生产过程中掩盖的很多问题,如停线恢复不及时;器具周转、返回慢;问题件处理不及时;焊装占用冲压器具装总成件、备件;铝板返修不及时导致积压;材料问题导致制件封存;生产过程中返修品积压等。

通过库存优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方面锻炼提升了冲压体系能力,另一方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资金占用,为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吴明华,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冲压领域工厂设备规划工作,包括工厂规划、设备选型和技术改造等。